人民币有波动,无周期

 | 2020年9月28日 09:01

在讨论人民币汇率时,很多朋友喜欢用“升值周期”或者“贬值周期”来描述人民币某一阶段的行情走势。比如,近期关于“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的讨论就在网络上很热。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口头表达可能也说得过去,但只要略微严肃一点,就会发现用“周期”这个词来描述人民币汇率是有些欠妥的,而且很有误导性。

因为“周期”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觉得,目前的行情可以延续下去,而且未来的转折点是可以预测的,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什么叫“周期”,百度上给的解释是“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换成比较通俗的表达就是,周期所描述的是有规律性的,周而复始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一个周期;日落月出、月落日出也是一个周期;钟摆从左边荡到右边,再回到左边,这也是一个周期。

凡是用“周期”描述的事物变化,一般有两个特征:

下载APP
加入Investing.com百万用户的行列,全球金融市场早知晓!
立即下载

一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比如两个立冬之间一般间隔365天,两个日出之间的间隔是24小时。

二是驱动事物做周期性变化的力量是比较确定的,不能上次是风吹的,下次是雨打的。比如驱动四季循环的是地球的公转,驱动日夜交替的是地球的自转。

在财经领域使用“周期”这个词比较常见的是“经济周期”,这大体上也能符合上述两个隐含条件。

在时间上,一般而言,两次经济衰退之间会间隔10年左右。短的可能7-8年,长的可能超过10年,但总体平均看,差不多10年就会有个从衰退到繁荣再到衰退的变化过程。

在驱动因素上,基本上都可以用市场供求关系来解释每一次繁荣到衰退的变化。而市场从供需两旺的繁荣期向供大于求的衰退期的演变过程,基本都能和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挂上钩。

但很明显,在财经领域使用“周期”这个词汇在严谨程度上已经和自然科学领域有了巨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家对于各种周期的划分产生严重分歧,于是出现“大周期”、“小周期”以及各种其他以“周期”冠名的概念。说白了,就是随着对原始概念界定条件的放松,大家已经很难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