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股被严重高估!

 | 2021年7月30日 08:18

作者|Eastland

截至2021年6月末, 公募基金持仓Top20中,贵州茅台 (SS:600519)、五粮液  (SZ:000858)、泸州老窖 (SZ:000568)、山西汾酒 (SS:600809)、洋河股份 (SZ:002304)分别列在第1、3、10、12、17位。其中,1661只基金持有茅台的市值达1808亿,1267只基金持有五粮液的市值达1353亿。未进入Top20的水井坊、酒鬼酒、顺鑫农业等“白酒股”,也颇受基金青睐。

沪深4000多家上市公司,白酒股占比不到0.5%,却在公募基金重仓Top20中占据5席,占比25%;白酒板块成交金额常年霸榜。

白酒是重要产业不假,但区区一二十只白酒股在资本市场的地位远超过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成为吸引资金的“黑洞”。

资金是股市的血液,这么多资金去炒白酒股,对国民经济、科技进步有更大意义的公司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近来白酒股价狂泄不止、白酒企业上市搁浅、白酒基金申请被驳,或多或少与白酒股被热炒的负面效应有关。#白酒误国#

毋庸置疑的夕阳产业

下载APP
加入Investing.com百万用户的行列,全球金融市场早知晓!
立即下载

中国白酒与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 和金酒(Gin)一起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

酿酒、饮酒与农耕文明高度契合,例如有余粮、喜群居、爱热闹等等。但蒸馏酒酒精度数高、辛辣难入口,被称为“臭酒”,主要由底层劳动者消费。“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上景阳冈前饮酒十八碗”,喝的都不是白酒而是果酒、米酒,否则写不出诗、打不了虎。

蒸馏设备和技术从出现到成熟历时近千年,大约于元代传入中国。元代以前典籍中出现的“烧酒”“白酒”与现代的“白酒”有本质不同。中国古代所谓“烧酒”,指的是对发酵酒进行加热杀菌而不是蒸馏。而“白酒”指的是酒体颜色为白色的米酒。

粮食消耗问题也不得不考虑。青黄不接或者欠收,半袋高粱米就是一家人的命,用来酿酒已经“不厚道”,蒸馏酒耗粮远高于低度酒,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绝不可能大行其道。

尽管水井坊、五粮液分别发现了800年、600年历史蒸馏酒设施,但白酒在中国得到普及是在清末民初。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白酒才获得正式定名。

白酒酿造的资金、技术门槛低,经济效益好,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到1978年,白酒产量从建国时的10.8万吨增至144万吨。

改开后粮食丰收,政府和民众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97年白酒产量突破800万吨,较1978年增长近6倍,但已有产能过剩的苗头。

于是,从1998年起,国家在准入、税收等方面对白酒行业实施调控。影响最大的措施是2000年实施的许可证制度和2001年出台的从量计征消费税。

调控遏制了白酒行业的盲目发展。到2004年,全国白酒产量311万吨(约31亿升),较1997年下降61%。

2005年开始,白酒产量开始回升。到2010年,产量达89亿升,略高于1997年。此时全国白酒企业超过1.8万家,近10万个品牌!

白酒企业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宝贝疙瘩”。也难怪,不是哪里都有条件造汽车、研发芯片,但哪里没有本地名酒?立足本省、走向全国,值得奋斗,四川、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千亿工程”,打出“酒都”“酒城”旗帜,要钱出钱、要地给地,并积极支持酒企上市融资。

到2012年,长达10年的白酒投资热潮达到顶峰。“八项规定”打掉公款消费,塑化剂事件撼动整个白酒行业,产量增速大幅下降。2013年~2016年,连续四年销量增长都是个位数。

2016年登上“万年大顶”——136亿升之后,中国白酒产量义无反顾地调头向下,2017年跌12%、2018年跌27%、2019年跌10%。2020年再跌6%至74亿升,较2016年下降45.5%,平均每年下滑14%,没有丝毫触底回升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