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撤辣”,对香港“老钱”地产股有何启示?

财华社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4日 17:47

更新时间 2024年3月4日 18:09

全面“撤辣”,对香港“老钱”地产股有何启示?

最新一期的香港财政预算案中,最受关注的要数财政司司长全面撤销之前的楼市“辣招”,这一利好消息在当周周末发酵。

在财政预算案发布后的首个周末,香港一二手楼市成交全面飙升,其中一手楼市场两日合共售出了445个单位,较上周大涨超19倍,二手楼成交额也大增数倍。

其中地产“四大家族”恒基地产(00012.HK新推物业开售火爆,也顺带推动了其他地产股的涨势,例如李嘉诚长子李泽炬主持的长实集团(01113.HK于周一股价大涨3.09%。

全面“撤辣”,对于香港主要的上市地产发展商包括长实集团、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00016.HK)、新世界发展(00017.HK)以及信和置业(00083.HK有何启示?

“加辣”与“撤辣”

2月28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发表新一期财政预算案时,表示即日起撤销所有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也就是说,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需再缴交额外的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

2010年11月,为了抑制过热楼市,特区政府推出额外印花税(SSD),税额为5%至15%,以遏制楼市炒风,但收效甚微,难以遏制非本地买家的蜂拥而至。

于2012年10月,特区政府再加辣:三年内出售物业,需支付额外印花税,同时还推出买家印花税——所有非永久居民、公司名义在港买房需支付15%的印花税,旨在遏制非本地买家需求。

2013年2月,又将原有的从价印花税上调一倍,按楼价计算,税率介于1.5%至8.5%之间。

2016年11月,特区政府再度加辣,将从价印花税税率统一上调至15%,至此,非永久居民在香港买房需要缴纳30%的印花税(即从价印花税15%加上买家印花税15%)。

自2019年以来,经历了社会事件、疫情以及美联储加息,香港楼价出现回落,香港施政报告从2022年10月起开始“减辣”:外来人才在港置业可以“先征后退”,即外来人才置业时先以30%缴纳税款,但在其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可以按本地从价印花税不超4.25%纳税,而退回已缴付的住宅印花税。

2023年10月,香港又进一步将额外印花税的适用年期由3年缩短至2年,并将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降低一半,为外来人才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的安排——即非永久居民在港买房先不用缴税,在7年后没有成为永久居民再补缴税费(另外有两年的缓冲期)。

下载APP
加入Investing.com百万用户的行列,全球金融市场早知晓!
立即下载

这一次全面“撤辣”,同时放宽了物业按揭贷款限制,有望释放本地居民与外来非永久居民的需求,这也与近来特区政府大力引入人才的措施相匹配。

从这个政策率先受惠的,应是香港本地的地产股。值得留意的是,这些大型地产公司有见本地楼市前景不明,正考虑延期、度时推售新项目,在“撤辣”的好消息刺激下,或会考虑加快推出。

主要地产发展商在香港的土地储备

香港四大家族,指郭得胜家族-新鸿基地产、李兆基家族-恒基地产、李嘉诚家族-长和系以及郑裕彤家族-新世界系,虽然起家历史各有不同,但地产开发都是其壮大财富版图的秘诀。

四大家族旗下的物业发展旗舰,以及黄志祥(其父黄廷方乃新加坡最大的私营房地产企业远东机构的创办人)旗下的信和置业,借助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魅力与地位对土地施加的“魔法”,不断累积财富,并持续拓展投资物业、基建以及公用事业,将根基与资源渗透到香港的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就资产规模而言,新鸿基地产(下称“新地”)最大,其2023年12月31日的总资产达到8161.35亿港元,其中投资物业的资产总值为4088.15亿港元,供出售物业达到2197.05亿港元。

2023年12月末止的上半财年,新地通过地契修订增添两幅住宅用地,可建总楼面面积合共为100万平方尺。位于元朗东城里的地皮将开发为大型住宅项目,提供大约75.7万平方尺的住宅楼面,以及少量零售楼面。另一幅新增用地位于元朗,邻近其PARK YOHO项目,处于规划阶段,预计可提供总楼面约25.1万平方尺的优质住宅物业。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按所占楼面面积计算,新地在香港的土地储备约有5880万平方尺,其中约3660万平方尺为多元化的已落成物业,大部分用作出租及长线投资,余下部分中,约1530万平方尺可供出售的发展中住宅,预计于未来6至7年分批落成,其中约210万平方尺已经预售。

展望未来,新地预计会于未来十个月在香港推售多个主要项目,包括元朗The YOHO Hub II、屯门NOVO LAND第三期、天水围YOHO WEST第二期、启德天玺-天和天玺-海的第一期、何文田太子道西的合作发展项目,以及位于马鞍山附近的西沙大型项目第一期。

值得留意的是,新地的2023年12月末止上半年业绩显示,其香港物业销售业务收入为36.12亿港元,同比增长25.20%,分部业绩为12.35亿港元,分部利润率为34.19%,而内地物业销售分部利润率则达到50.50%。

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实集团于过去两年在香港通过投地增加了四幅政府地皮及两个重建项目,分别作商住发展用途,相关项目的规划与工序已展开。

截至2023年6月末止的上半财年,其已确认的物业销售收入为82.46亿港元,主要包括香港名日-九肚山,以及内地东莞海逸豪庭、上海湖畔名邸和北京誉天下。2023年上半年,其香港地区的物业销售收入按年明显下滑66.14%,至43.16亿港元,而内地物业销售收入也按年下滑52.37%,至35.42亿港元。从分部业绩来看,香港物业销售分部收益为16.66亿港元,分部利润率为38.60%,内地物业销售分部利润率则达到47.35%。

截至2023年6月30日,长实集团拥有可开发土地储备(包括合作发展项目的发展商权益,但不包括农地及已完成物业)约7600万平方尺,其中800万平方尺、6400万平方尺和400万平方尺分别位于香港、内地及海外。

恒基地产去年下半年推出的项目均成热销单位,包括七月推出的Henley Park,8月推出的Baker Circle-Greenwich。于2023年上半年,该集团在香港自占的合约销售额约为67.25亿港元,按年增长10%。2023年6月底,未入账的自占香港物业合约销售额总额为148.24亿港元,其中约69.91亿港元预计可在物业落成并交付买家而于2023年下半年入账。

该集团在市区旧楼重建项目方面(包括从市区重建局投得的项目)颇有收获,已购入全部及八成以上权益的自占楼面面积合共约340万平方尺,另外有大约60万平方尺的自占楼面面积,已拨作2023年下半年开售计划。

其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开售的香港项目总面积约为2.6百万平方尺,而待发展市区项目总面积或约7.2百万平方尺,预计有2.8百万平方尺的新收购市区旧楼重建项目大部分可于2024年-2025年开售或出租。另外,该集团在新界还有5百万平方尺的发展中项目。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其在香港尚余未售出单位的自占实用面积约1.13百万平方尺,尚余住宅单位2,997个。2023年下半年发售的的住宅自占楼面面积为1.45百万平方尺,住宅单位6,132个;旧有市区地盘发展中项目,预计未来重建后的自占楼面面积为91.95万平方尺(尚未定开售日期)。

土地储备方面:于2023年6月30日,恒基地产的待发展/发展中物业楼面面积为13.7百万平方尺,主要已开售项目可售剩余楼面面积为1.1百万平方尺,合计为14.8百万平方尺,已建成各类收租物业(连酒店)楼面为25百万平方尺。

除此以外,该集团已购入全部或八成以上业权的市区旧楼重建项目,可在2024年或之后开售或出租,预计可提供自占楼面面积合共340万平方尺。另外,其在2023年上半年再购入25万平方尺的新界土地,到期末,其于新界的土地储备约为4520万平方尺,是香港拥有最多新界土地的发展商。

在内地,恒基地产于2023年上半年建成的发展项目自占楼面面积为1.94百万平方尺。在内地的发展中或可供将来发展的土地储备为20.66百万平方尺,大部分位于二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

从土地储备来看,恒基地产的香港土地储备是这几家头部发展商中的最高,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