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大涨趋势开启!超12万投资者已采用这些做多策略。立即查看,轻松抄作业。
领取六折优惠

创新高!近180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超35%

发布时间 2023-11-17 16:55
更新时间 2023-11-17 18:07
创新高!近180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超35%
CSI300
-

来源:图虫

11月16日,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会上,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郭俊表示,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披的实践在不断积累,今年以来共有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数量再创新高;有3161家公司披露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超过全部上市公司的60%。

“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这个比例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648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披露碳排放量的情况,其中近500家详细披露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量,迈出从定性披露到定量披露的关键一步。”郭俊称。

本次大会还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报告(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ESG行业报告(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ESG价值核算报告(2023年)》三本研究报告,以及《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2023》。

近180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报告

《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报告(2023年)》指出,2023年,有接近1800家A股上市公司单独发布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超过35%,相较去年有大幅增长。其中,环境领域、气候治理仍是焦点话题。具体来看,环境管理体系占上市公司环境领域行动情况的71.47%,有害排放与废弃物紧随其后,占比为67.39%。

社会领域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占上市公司社会领域行动情况比例为81.96%,员工权益与发展占比78.10%。管理领域方面,创造企业长期价值、提升企业发展机遇占上市公司ESG管理领域行动情况比例为83.73%,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提升品牌与声誉的需求占比分别为79.03%、78.41%。

当前,境内外各类机构发布可持续信披相关的标准和准则,为上市公司做好可持续信披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纷繁杂乱的规则加大了上市公司的遵循难度。郭俊表示,目前,证监会正指导沪深交易所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总的思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推动实践,在借鉴国际经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上市公司实践能力、市场协同能力和监管机构能力。

在议题设置方面,郭俊表示,从国际相关规则看,目前普遍聚焦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题。而我国可持续发展披露前期聚焦于环境污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更体现中国国情的议题,近年增加了减碳方面的议题,体现了国内对上述议题的关切。“在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披规则过程中,既要兼顾共性,更要考虑个性,既要看国际共识,更要看国内关心什么,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能够争取更大共识的方案。”郭俊指出。

此外,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在多大范围内统一实行,是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郭俊表示,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初期不可能要求所有公司“齐步走”,一步到位。考虑针对不同板块、不同市值的上市公司做出差异化安排,对基础较好的大公司设置强制性高一点的披露要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其他上市公司则鼓励和支持自愿披露,坚持循序渐进。

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成大势所趋

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在推动加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2010年底,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依法披露环境信息;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以及履行扶贫等社会责任相关情况;2021年,证监会修订定期报告披露规则,进一步整合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披露内容形成单独章节,并鼓励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在报告期内为减少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引导上市公司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与此同时,沪深交易所对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做具体和细化要求,对上市公司单独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对纳入科创50和深证100等指数成份股公司,强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

经过多年制度建设和监管推动,证监会和交易所已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框架,上市公司也逐步适应监管要求,主动披露的意愿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市场各方对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关注度明显提升,所披露信息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幅提高。例如,对碳排放要求披露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定量要求明显增多,既要披露自身碳排放量,还要求披露联营合营企业的碳排放量、情景分析、内部碳定价、薪酬激励等内容;同时,对企业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数据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在变高。

高水平的披露离不开一系列扎实基础。郭俊认为,完善可持续发展信披,一是为了督促公司在追求盈利的同时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助推高质量发展;二是指导公司更全面揭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果,提供更加规范、可比的信息,便利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有效了解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

最新评论

风险批露: 交易股票、外汇、商品、期货、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属高风险行为,这些风险包括损失您的部分或全部投资金额,所以交易并非适合所有投资者。加密货币价格极易波动,可能受金融、监管或政治事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保证金交易会放大金融风险。
在决定交易任何金融工具或加密货币前,您应当充分了解与金融市场交易相关的风险和成本,并谨慎考虑您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以及风险偏好,必要时应当寻求专业意见。
Fusion Media提醒您,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本网站的数据和价格未必由市场或交易所提供,而可能由做市商提供,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即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对于您因交易行为或依赖本网站所含信息所导致的任何损失,Fusion Media及本网站所含数据的提供商不承担责任。
未经Fusion Media及/或数据提供商书面许可,禁止使用、存储、复制、展现、修改、传播或分发本网站所含数据。提供本网站所含数据的供应商及交易所保留其所有知识产权。
本网站的广告客户可能会根据您与广告或广告主的互动情况,向Fusion Media支付费用。
本协议的英文版本系主要版本。如英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存在差异,以英文版本为准。
© 2007-2024 - Fusion Media Limited | 粤ICP备17131071号 | 保留所有权利。